這次上課的內容是我喜歡的方式,知識的量很大(?),花的時間也很多,我的一個朋友問我,那這樣你都能聽得懂嗎??其實聽過去是聽得懂的,但如果要我再說一次,我是說不出來的,不過我也不會太想要去弄懂(?),因為光的知識是慢慢”堆疊”出來,質的改變來自於量的累積,所以說不定有一天我就開竅了吶~~
說到這個,如果你是因為修光的課程而搜尋到這裡,你可以試試在上完課之後,再讀一遍課文,你可能會發現到,在上課時讀過的段落是沒有什麼想法或問題可以和教師討論的,但自己看的時候,就會覺得這段文字的感覺好像有點怪怪的?
我自己就有這種感覺,每次要上初階的時候,我都會自己再唸過一次課文,有的時候會因為這句話很難懂而再去翻其它的補充教材,或我覺得這句話很重要或原來這段講的意思是這個。但其實這些在我之前上課的時候,根本就沒有劃線到!(所以我非常建議已經上到行星二以上的同學,能將自己理解的分享給其它人)
所以,每次我問同學有沒有什麼想法或問題想討論的,我都會既期待又怕受傷害,期待的是問的問題我能不能第一時間回答,這關係到我是不是真的理解課文並建立自己的一套系統,怕受傷害也是因為第一時間我不曉得該怎麼回答,(剛剛差點就要批判自己了,而且這個世界除了”我自己”之外,不會有人能夠傷害到我,更何況是在光裡面?所以你看看,我真的在我的信念裡是很怕自己受傷的)可是不曉得怎麼回答又會給了我一個再重新想想的機會。
我覺得這樣很好。謝謝同學給我這樣的機會啦~~也很覺得不好意思。
這是部分課文:
在這時刻,你們最渴望表達的法則是「一的法則」,以及「聖愛法則」。「一的法則」是認知什麼是心識,這心識是「一切萬有」的造物主。所有的個體在它核心的本源中是平等的,並從中走過個人進展的開展階段。
在宇宙造化的基本核心中一切是平等的。個人在其特質的基點上具有選擇他所要表達的、所要成為的、所要呈現以及覺醒的自由。由這些個體化的特質中,你們開始瞭解分裂與不同的理念。但是,在「愛的法則」中,你們開始注意到萬物皆有實現它自身潛能的權利。
就我目前的理解,我們本來就屬於同一個本源,你可以看左邊的圖,我們就是最下面的,當我們從最上面的本源分開時,我們就以為自己不被愛了、被拋棄了,所以我們超級害怕,於是好希望自己能夠特別一點,讓每個人都喜歡自己,覺得自己很重要。
可是我們從來就不曾和本源分開過啊~
就好像我們的手指一樣,大拇哥說我一定最重要,每次說好棒棒(或FB要按讚?)的時候,主人都要我出來,二拇弟聽了說,那沒什麼,當主人要叫別人做事的時候,都嘛是讓我去指使,這時長得最高大的三阿姐不爽了,她說你們不要惹我不開心,當我被伸出來的時候,代誌就大條了,然後這時四小弟輕輕的說,當主人要完成終生大事結婚的時候,那個戒指是一定要戴在我身上吶!!這時五小妞妞感覺糗了,因為自己平常不是做一些挖鼻孔就是掏耳朵的工作(而且這些工作二拇弟有時也會做),該怎麼辦吶……突然之間就很嚴肅的說,你們這些凡夫俗子,當主人參佛的時候,我是被排在第一個最靠近神佛的,所以我肯定最重要。
就像上面的例子,我們都忘記每個人都是手的一部分,這就是一的法則。只是每個人要經過的事不一樣,大拇哥選擇了要按讚(?),小妞妞選擇了掏耳朵(?),他們每一個都選擇了自己所要表達的方法、所要成為、呈現的樣子、學習成長的方式以及要不要覺醒的自由,當我們發現了每個人都有選擇要成為怎樣自己的權利時,我們也就能尊重每個人的不同,這就是愛的法則。
剛好我最近在看祕典卡巴萊恩這本書,剛好看到唯心法則,我還沒有看完,但也覺得類似(?),這個世界,萬法歸一,就像一個盤旋向上的圓,所有的經典、法理,用著不同的高度去詮譯,但其實最後指的方向,應該都是一致的吧。
可是我們從來就不曾和本源分開過啊~
就好像我們的手指一樣,大拇哥說我一定最重要,每次說好棒棒(或FB要按讚?)的時候,主人都要我出來,二拇弟聽了說,那沒什麼,當主人要叫別人做事的時候,都嘛是讓我去指使,這時長得最高大的三阿姐不爽了,她說你們不要惹我不開心,當我被伸出來的時候,代誌就大條了,然後這時四小弟輕輕的說,當主人要完成終生大事結婚的時候,那個戒指是一定要戴在我身上吶!!這時五小妞妞感覺糗了,因為自己平常不是做一些挖鼻孔就是掏耳朵的工作(而且這些工作二拇弟有時也會做),該怎麼辦吶……突然之間就很嚴肅的說,你們這些凡夫俗子,當主人參佛的時候,我是被排在第一個最靠近神佛的,所以我肯定最重要。
就像上面的例子,我們都忘記每個人都是手的一部分,這就是一的法則。只是每個人要經過的事不一樣,大拇哥選擇了要按讚(?),小妞妞選擇了掏耳朵(?),他們每一個都選擇了自己所要表達的方法、所要成為、呈現的樣子、學習成長的方式以及要不要覺醒的自由,當我們發現了每個人都有選擇要成為怎樣自己的權利時,我們也就能尊重每個人的不同,這就是愛的法則。
剛好我最近在看祕典卡巴萊恩這本書,剛好看到唯心法則,我還沒有看完,但也覺得類似(?),這個世界,萬法歸一,就像一個盤旋向上的圓,所有的經典、法理,用著不同的高度去詮譯,但其實最後指的方向,應該都是一致的吧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